旅遊的功能益處-促進身心健康

《聖經》中曾經這樣描述道:在伊甸園裡,人與自然、男人與女人和諧地相處在一起。那裡一片安寧,沒有選擇,沒有自由,沒有思想。但有一天,男人違反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知識之樹上的果實。從此,他有了理性,有了知識,有了自我意識,能反觀自己,發現自己赤身裸體並感到了羞恥。

  美國心理學家弗羅姆認為,這意味著人開始脫離自然狀態,人打破了他與自然之間原有的和諧狀態。人被逐出了伊甸園,獲得了自由,但同時也獲得了孤獨和恐懼。從此,人與自然,男人與女人不能和諧相處,又不能完全分離。人與自然的天然關係破裂,人失去了原有的家——大自然。

  1、人與自然關係的轉化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人與他人的關係中。嬰兒離開了母體,從此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母親的照料越來越少。他要自己去解決問題,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因此不可避免地要與他人發生衝突。

  一方面,兒童在身體和精神上日益強大,感到自我力量的增長,另一方面,他日益感到失去了母親的保護,感到自己與他人的衝突和分離,感到世界的強大與自我的渺小,感到世界常常與自己作對。他不得不獨自一個人面對著這個強大的世界。相應地,人也疏遠了自我。人的意識掩蓋了人的真實自我,使人的真實自我處於無意識的受壓抑狀態。自我分裂了,人害怕獨處,害怕自己面對自己。於是他們忙著找事幹,忙於追求金錢、權力、榮譽,還自以為他在追求幸福。

  這個物質世界建立在大自然之上,人生活於這個與大自然越來越疏遠的世界裡。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看,那種坦率的、富於人情味的關係越來越少見,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利用和相互操縱。市場規律也統治著所有的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很顯然,競爭對手之間的關係必然建立在互不關心、相互漠視或敵對的基礎上。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打擊對方,必要時毫不猶豫地將對方置於死地。

  2、旅遊能滿足人們追求生活新鮮感的需求

  新鮮感是包括驚奇、喜悅、清新和振奮等多種成分在內的滿足感。追求新鮮感符合人的本性。人是不會在豐衣足食後就感到幸福和滿足的。他的本性就是要不斷地為自己尋找更廣闊的天地,不斷擴展和更新自己的生活。心理學家弗羅姆認為,人最基本的選擇就是愛生與愛死的選擇。生意味著不斷變化、不斷發展,死則意味著發展的停止,意味著僵化和重複。而愛生是人的本性。所以人是不能忍受沒有新鮮感的、單調的生活的。工業化所產生的單調的緊張生活使現代人充滿了對尋求新鮮生活的渴望。外出旅遊可以接觸到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事物,做一些日常生活中沒有條件做的事情,使自己得到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新鮮感的滿足。

  3、旅遊能幫助人們擺脫孤獨感和壓抑感

  人是自然中的人,在他的內心深處滿懷著愛的需求。他渴望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但由於工業文明的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人和人之間也受到了競爭的威脅。幾乎所有的人都是潛在的競爭對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了敵對和疏遠的關係。雇主僱傭一個人就像僱傭一台機器。為了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他們互相利用,彼此之間沒有其它任何興趣。商人和顧客的關係也不例外,商人只關心賺錢,對顧客的需要能否得到滿足毫無興趣。在所有的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關係實質上都變成了物與物的關係。市場競爭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異常冷酷無情,愛成了人類社會中一種十分罕見的東西。

  旅遊這種日常生活之外的生活能夠為人們提供這樣一種環境。旅遊者之間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他們可以建立起純樸、自然、坦誠、和諧的人際關係。同時,旅遊業從業人員柔性的、富有人情味的服務使他們得到一種愛的滿足。

  4、旅遊能幫助人們充分展示自我

  旅遊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無足輕重,能夠登上生活舞台表演的機會不多,而能夠羸得掌聲和喝彩的機會更少。在旅遊這個日常生活之外的舞台中,人們可以盡情地表現自己,通過享受“要人”或“貴賓”般的旅遊接待服務,使他們有機會擺脫了渺小感,使自己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從而獲得自豪感和極大的心理補償。

  旅遊正是通過上述種種功能,滿足了現代人求補償的心理需求,幫助他們擺脫了日生活中產生的精神壓力和煩惱。通過滿足旅遊者生活單一性和復雜性的矛盾需求,使其找到了心理上的平衡點,促進了他們的身心康健,這正是現代人熱衷於外出旅遊的根本動機所在。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